民间科学家未来的出路何在?

  当职业科学家成为时代的主流时,业余科学家就成了时代的另类。简而言之,业余科学家就是不以科学研究为职业的科学爱好者。不需要任何报酬或者奖赏,他们热心地观察鸟类、收集蝴蝶标本、研究日食现象、监测天上的星星或者发明各种仪器设备。在美国,著名的杂志《科学美国人》开设有“业余科学家”专栏,也有专门介绍业余科学的杂志《科学探针(Science Probe)》,还有业余科学家协会(SAS,Society for Amateur Scientists)。

业余科学家(民间科学家)未来的出路何在?插图

  在中国,业余科学家又被称作民间科学家。有人把民间科学家分为3类。第一类可称之为“狂人型”,此类人士多是一些不着边际的玄想者。其典型特征是大胆敢言,前辈大师和人类现有的知识在他们眼里简直不值一提。他们试图从一些半哲学的观念入手,加上自己对现有科学体系的一知半解,就想从牛顿批到爱因斯坦,构造出一种全新的科学体系。第二类是“痴者型”,此类人士多为深陷于某一科学难题而不能自拔者。其典型特征是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着近乎偏执的自信。相对于第一类,此类人士有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甚至在某一方面有自己独到的研究,而且他们没有推翻整个科学大厦宏伟目标,在对相对论、量子力学这样的前沿问题指点一番之后也就心满意足了。另外,诸如费马大定理、歌德巴赫猜想这样表述简单实则繁复无比的超级难题常常是他们奋斗的目标。前两类民间科学家通常被人贬低或者受到嘲弄。第三类是“得道型”,他们是真正的业余科学家。这类人在潜心研究某一问题之后,常常能得到主流科学家的认可,从而“修成正果”,加入科学共同体的行列。

  美国的业余科学家协会宣称自己是一个保守的组织,只为促进已经早已建立起基础的一些实验领域服务。他们不指导关于超自然想象的研究,也不对业余爱好者的有关宇宙学、创造学、统一论及类似的理论提供支持。看来,它们的业余科学家是指进行严肃的专业科学研究特别是实验研究和观察研究的人,也不包括那些没有经过科学训练或者自认为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狂人。

  业余是科学的传统,但是到了20世纪初,业余科学的领先阵地几乎全部让给了专业人士,业余科学家已经没有可能处在科学研究的前沿。科学职业化似乎使业余科学家似乎走到了尽头,我们很难再听到他们在科学殿堂里的声音了。

  也有的业余科学家认为,业余科学家的前途仍然是光明的。在天文观察、气象观察、鸟类迁徙研究等方面,业余科学家仍然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著名的黑尔-波普彗星(Hale Bopp)就是在1995年7月23日同每日由两位美国天文爱好者黑尔(Alan Hale)和波普(Thomas Bopp)独立发现的(黑尔得过天文学博士学位,但自己单干,波普则是纯粹的业余爱好者)。此外,在理论数学、技术发明方面也有许多业余科学家的领地。

  事实上,在某些领域特别是需要大规模数据或者长期观察的博物学领域,如果没有业余科学家的努力,科学工作就会变得迟缓。专业人士也许需要操作精密仪器进行实验、集中时间进行复杂的分析,但是他们需要与业余爱好者合作,因为业余爱好者人数众多,不需要政府的资助,可以进行自由地、耐心地、长时间地观察,来积累数据、收集标本。有1万名以上的自愿者为美国气象服务局作日常气候观察;曾经有数千名爱好者为康奈尔大学鸟类实验室的一项有关鸟类的数量与食品偏好的实验提供观察数据。

  业余科学家要做出成绩,得到职业科学家的认可,需要遵守科学对科学家的职业要求即科学规范,如通过实验获得严密的科学证据、通过交流获取进行同行评议、以完整的论文形式公开发表等。最主要的是要发表论文,而不能像传教一样到处“宣传”。目前,在优秀的期刊上发表论文是科学成果得到最快和公开承认的主要方式。其次,和职业科学家进行合作。合作可以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也可以知道科学家同行正在做些什么。

  科学家从来都不是一个孤立的群体,业余和专业之间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年轻的业余科学家可以通过专门训练成为专业科学家;即使进入了职业科学家这个圈子,要做出真正的科学贡献也时非常困难的。还有些职业科学家,因为不满于科学界种种清规戒律,反而跳出科研机构成为体制外的业余科学家。或者,业余科学家更应该明白,不论研究活动是成功还是失败、不论自己的成果得到认同还是被人否定,获得乐趣满足好奇心是追求科学的最根本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