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突发:央行降准释放5300亿长期资金,后面是否会降息?插图

国常会、央行接连表态“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后,2022年首次降准如期而至。 4月15日下午,央行公告,决定于4月2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同时,为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支持力度,对没有跨省经营的城商行和存款准备金率高于5%的农商行,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额外多降0.25个百分点。 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从8.4%降至8.1%,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

重磅突发:央行降准释放5300亿长期资金,后面是否会降息?插图1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流动性已处于合理充裕水平。此次降准的目的,一是优化金融机构资金结构,增加金融机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增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二是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降准资金支持受疫情严重影响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三是此次降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65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告诉《财经》记者,当前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裕,本次降准主要是信号作用。对于后续货币政策空间,多位受访人士告诉《财经》记者,预计接下来进一步宽松的空间不大,货币政策或将进入观察期。

降准0.25个百分点,低于市场预期

“预期之内。”多位受访人士对《财经》记者如此评价本次降准操作。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提出,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4月13日,国常会要求,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推动银行增强信贷投放能力。该表述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对于央行将尽快降准预期持续升温。4月15日,是央行公布最新政策利率的时间。多位分析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15日降准是大概率事件。 事实上,市场对本次降准期待已久。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指出,3月以来国内外环境复杂程度有所超预期,部分行业、企业仍面临不少困难,内需复苏基础不够稳固。此前,多位受访人士亦对《财经》记者直言,当前经济中总需求不足,需要央行使用总量货币政策工具提振市场信心。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曾召开专题会议,回应热点问题,并向市场释放出强烈的稳增长信号。彼时,市场对央行进一步降准降息的期待已经持续升温。 不过,多位分析人士亦指出,本次降准幅度不及市场预期,有人直言这是一次“纠结的降准”。 此前,市场对于降准幅度的预期普遍为0.5个百分点,预计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但本次央行采用了全面降准+定向降准的方式,幅度分别为0.25个和0.5个百分点,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

中信证券联席首席分析师明明对《财经》记者表示,央行认为当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因此降准幅度低于预期。 对于本次降准的效果,周茂华认为,降准有助于为银行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长期限、稳定负债,提升银行信贷扩张能力,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合理让利实体经济,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制造业企业等提供长期限信贷支持。同时,通过定向降准,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小微、三农、民营企业、制造业等重点新兴领域支持力度,激发微观主体活力。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认为,本次降准的作用可能总体来看十分有限,因为当前宏观经济出现内需不振的因素,并非是紧缩,而是几大因素综合导致的问题。 “比如国内的疫情,疫情是需求不振的主要原因,此时,降准或者之后LPR利率下调,的确能够降低部分房地产业主的利率成本,但不能从根本上激发投资需求,还在隔离期间的上海及其周边产业链和供应链还没有修复。”盘和林表示,“降准当下主要是缓解企业和业主的融资成本,保证金融现金流的供给,但并没有让股市和楼市逆转的作用。”

降息是否随后?密切关注两大因素

重磅突发:央行降准释放5300亿长期资金,后面是否会降息?插图2

接下来货币政策将如何演绎?降准之后,降息会否随之而来? 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同时,本次降准后央行将密切关注两大形势。一是密切关注物价走势变化,保持物价总体稳定;二是密切关注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兼顾内外平衡。 近期,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通胀水平续创新高,美国3月CPI同比增速已经达到8.5%,高于预期的8.4%,创1981年12月以来最高纪录。

重磅突发:央行降准释放5300亿长期资金,后面是否会降息?插图3

美联储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央行亦持续“放鹰”,暗示将加速货币政策紧缩以应对通胀,引发全球高度关注。 4月6日召开的国常会也指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主要是实现就业和物价基本稳定”。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对《财经》记者表示,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叠加国内经济稳增长取得一定成效后将拉动需求上行,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中国CPI存在客观上行压力。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3月中国CPI同比上涨1.5%,预期上涨1.3%;PPI同比上涨8.3%,预期上涨8.1%。多位分析人士指出,3月PPI和CPI上涨加快,体现了全球通胀持续升温对中国形成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增加。同时,PPI和CPI同比涨幅之间的剪刀差回落至6.8个百分点,与2021年4月-5月的水平接近,反映价格从上游向下游传导或有加快。 此前,管涛多次对《财经》记者表示,中国货币政策的窗口期不是美联储加息,而是国内通胀水平上升之前。 至于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管涛进一步强调,“货币政策对内,汇率政策对外。”大国货币政策对内优先,就是主要服务于国内增长、就业和物价稳定目标,汇率政策负责对外经济平衡,成为吸收内外部冲击的减震器。

事实上,4月14日央行新闻发布会上,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亦强调,央行将坚持以我为主,主要根据国内经济形势把握好稳健货币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功能,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把握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 对于后续货币政策走向,明明对《财经》记者表示,从央行表述来看,当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预计短期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空间比较有限了。